大哥刚走的没几天,家中还觉得冷清。
但时间一久,转眼便到了三月底。气温回升了,天气转暖了,家里也就没有一开始那般冷清了。
因为有了公子幸的带动,来小吃摊前买冷吃兔肉和兔头的人,渐渐也多了起来。
当然更重要的是,小吃摊慢慢地走上了正轨,有时候会忙得没有空去想念在泸县的大哥。
大哥不在的日子里,上西山打猎的重任便落在了阿爹身上。他是比大哥更有经验的老猎人,回回都不会空手而归。所以小吃摊上的兔肉就没有间断过。
当然,卉娘也不是一门心思钻营钱财的人。
她会跟之前一样,把品相好的、肉多体壮的兔子整个都腌好,挂在廊下,“咱们自己这么辛苦,想吃的时候就随时拿。”
本来赚钱就是为了生活更好一点,及时享受的快乐是无可取代的,她很高兴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家里人都更加高兴嘛。
不仅如此,那些被刮下来的兔毛和兔皮,她也都一一攒着。
市集上有专门收这些的,她几次三番地总去,那皮货行的老板也渐渐和她成了熟识。因为她处理得干净,皮货的质量也要更好一些,所以便偷偷给她涨了一钱的价格。回来跟爹娘和阿嫂一说,他们便都一致认为,她应该把这一钱的差价折成现钱,收进她的小金库。
“这个小吃摊本来也是你的功劳居多,再不要推辞,赶紧拿着吧。”
阿爹难得发表自己的看法。李卉觉得这样也好,反正自己的辛苦也被大家看见了,从今往后就全心全意为家里想辙挣钱就是啦。
她们这个大家挣得越多,每个人拿到的钱就越多,她自己就更有钱嘛!
这不,她又开始琢磨,要用石磨来做石墨豆腐卖啦!
“大家到市集上,肯定就是想吃点平时不常吃的,买点平时舍不得买的嘛!”
当阿嫂问她,若是没有人来买怎么办的时候,李卉就这样回答她。
相反,如果一个小吃摊上一直只卖那几样,除非是特别专业的老字号,食客们是不太买账的。要不然前世的那些探店博主和店家之间,就没什么合作空间啦!
中国历来有句古话,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;而李卉则觉得,这在摆摊之初,还得靠推陈出新才行。
按照史实考据派来说,历史上的大秦还没出现豆腐,最早的豆腐要在西汉时期的某个闲散王爷才会被偶然发明出来。
但谁让李卉是穿越过来的呢,这些自然就不是太难。
就是不知道在工具不够发达的大秦,能不能复刻出豆腐来。
还好大哥给做了个石磨,最大的工具难题就已经解决了大半。可就算是这样,对于在大秦一个小县城乡下的李卉来说,做石磨豆腐也还是个大工程。
新采摘的嫩豌豆不行,必须要用陈年的老黄豆。
但李卉也有心让阿爹把地里剩下的一些豌豆歇上一阵儿再摘,就能更好一点,就可以后面磨了豌豆粉做豌豆凉粉了。不过这都是后话,得先把石磨豆腐做出来。
黄豆不能直接上磨打粉,而要浸泡起码半日。
因为家中人少,为了推磨的时候省力,她把一盆十斤的黄豆足足泡了一日。
等第二天起个大早去看,三月桃花水,温度已经不低,手伸进盆中时,还有一种凉凉的感觉,却也不是很冷,这是她喜欢的。
尤其用手轻轻一捏那黄豆,豆子便软烂无比,李卉便更觉得高兴:“成了!”
豆子泡好了,第二步便是上磨。
这次不用阿爹帮忙,她和阿嫂就能完成。
黄豆粉加水磨好后,在石磨里摊了一滩,变成了黄豆糊糊。
这时候还不能歇着,要赶紧将阿娘给她的一块麻布做滤网,把糊糊过滤出来。
“阿嫂,快来,我们一起洗豆渣。”
话音刚落,李卉便将大概两斤的凉开水倒进黄豆糊糊的盆里,洗完后挤干水分,这样能做出来的豆腐就会尽量多一些。
“这是最大限度开源节流”,李卉想,“小本经营零帧起手,不得不精打细算啊。”
“阿嫂,烧火。”
她把豆汁上头的浮沫撇去,还要站在釜前,拿着铲子一直搅拌,防止生锅。
大火煮开后,她还用勺子舀了点豆浆往鼻子边来闻,确定没了豆腥味,才让阿嫂慢慢转小火。而后便是一点一点地加盐卤,豆汁儿便慢慢沉淀成了豆花。
最后一步再把它们舀起来,放在木盒子里,用麻布兜着,上头放上一块重重的石块,一个时辰之后,豆腐便成型了。
十斤黄豆做了五斤豆腐,这个折损率其实还算可以接受。
但因为豆腐这种食物太新鲜了,到市集上就遇了冷。
“我们的豆腐定价比白馍馍还低呢,怎么没有人买呢?”
阿嫂的疑问,却并没有成为李卉的心结。
“大家接受新鲜事物,总要有个过程嘛!”
她这样宽慰着阿嫂,也这样宽解着自己。
因为谁也不愿意自己花了大力气来做的事情,最后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嘛!
于是,早在来市集的路上,她便想好了应对之策。
她把两小碟子豆腐从烤炉上端下来,昨儿又连夜做了个铁的烤盘,放在炉子上,就现烤起来。
“快来尝尝,快来看看咧,新出炉的烤豆腐呢,好吃又不贵哦!”
为了生存,前世是i人的她,来到大秦,不得不变成了i人。
那些人根本都没听过豆腐,不过因为品质用料良心,烤豆腐的椒香味,还有豆子的清香味,早已在市集的这个西南角散播开来。
终于在一刻钟后,在陆续围了五六个人看的同时,第一个掏钱买的人出现了。
“给我来一块尝尝”,那人道,“你这小娘子,想法还挺多,好像隔三差五就有新吃食呢!”
李卉一听便知道这人是个懂行的,说不定是这长宁街上吃遍了的人。
于是她更不敢瞎糊弄,还是坚持让他尝了再买,并且一再强调,“如果觉得不合口味,也不用买,当真的。”
她见阿嫂心痛木了的样子,一直在对她使脸色。
李卉就当没看到,还是不疾不徐地现烤了两块先给他尝。
纯手工石磨豆腐,用前世的话说的就是,毫无科技和狠活,再蘸上大秦人爱吃的各种蘸料,她还是很有信心的。
果然那人连着吃了两三块后,直接就用自带的碗碟买了两份走。
李卉终于舒了一口气,忙活这大半天,豆腐终于有了进项,一份七钱,两份她还给了些优惠,因为是来买豆腐的第一个顾客嘛,适当照顾是礼尚往来。
李卉掂量着到手的十二钱,心里颇为得意。
“这豆腐,不止可以烤着吃,还可以买回去,加菜加肉煮菜做羹,味道都很好。”
第一个买完离开后,那些往常来买小吃摊上的蒸饼和肉夹馍的主顾们,也都想尝尝豆腐的味道,可瞧着那样子,又不肯再破费买些,李卉便明白了,这是想要蹭吃呢!
她在心底盘算过,虽然豆腐做了五斤,但带出来的只有不到两斤,方才也还有进账,也不算特别亏本。于是她又站在碳烤炉子旁边,把烤盘重新架起,估摸着面前的人数,再烤了一份的量。
过了不久后,那些吃了免费烤豆腐有脸皮薄的,便说要切二指宽的豆腐回家去,李卉又赶紧跟他说怎么煮,怎么吃,“比如您在鱼肆买条鲫鱼回去,用鲫鱼和豆腐来煲汤,汤就很鲜,鲫鱼肉也会更嫩。”
那人付了钱,道了谢就走了。
因为临近收摊之时,长宁街上的人也逐渐少了些。
但好在石磨豆腐卖得七七八八。连带着那些蒸饼和肉夹馍,也只有她和阿嫂吃完就没有的分量了,这也意味着,小吃摊上新菜品,再次成功。
“小娘子,你这可是卖肉菜蒸饼?”
来人语气虽和善,却也带着一丝疏离。李卉凭着她那点对大秦冠冕服饰的残存记忆,知道来人不是管理市集衙署的官员,就是那个世家大宅的公子哥。
听这语气应是寻味而来。
可李卉都猜错了,那人自报家门,道是县学学宫令身边之人。
李卉正在心中疑问,她何时认识到如此地位显赫的人?
“我那侄子,在仁和布庄做学徒,他前不久到你这来买过一回蒸饼,刚巧那时我又在他家做客,便吃了一个。实话说做得很好吃,所以我这才慕名而来。”
李卉忙道,“谈不上慕名,就是维持生计的小本生意罢了。”
不过,以她的前世直觉,她觉得这位先生来找她,绝不只是为了跟她简单攀谈。
果然,那人身体微微前倾,道出了真实目的:
“过几日,县学宫要整体前往农庄忙春耕,农庄上人手不够,小娘子可否愿意协助着做上一日饭食?”
哦哟,这不就是学生春游实践活动,要找厨师给他们保证一日三餐嘛!
这可是笔大生意,若做成了,酬劳定然不低。
但虽说只是做饭,却也是跟大秦帝国未来的公务员们打交道,也得谨慎些才好。
于是她道:“承蒙不弃,我愿意竭尽全力,斗胆一试。”